2020年4月,东风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鉴于国内汽车市场下滑及东风雷诺经营状况堪忧,股东双方拟对东风雷诺进行重组。雷诺将持有的50%股份转让给东风集团,东风雷诺停止雷诺品牌相关业务活动。
从三江雷诺到东风雷诺,雷诺品牌在中国市场已经遭遇了两段失败的合资合作,正当人们以为雷诺要败走麦城,彻底告别中国市场的时候,它又回来了。
2021年8月9日,法国雷诺集团与吉利控股集团官宣牵手成功,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建立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官方消息显示,此次双方联手,无论是中国市场抑或是韩国市场,分别将基于“吉利控股集团平台技术”和“领克节能平台”开发车型。
也就是说,吉利负责提供平台和技术,成为了技术输出方,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此举有别于中国汽车以往“拿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打破长久以来的传统。一定程度上说明,吉利汽车得到了这家欧洲百年汽车巨头的充分肯定,此番合作双方究竟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重返中国,为什么选择吉利?
雷诺集团CEO卢卡·德·梅奥曾表示:“一家没有中国业务的汽车制造商就像一张没有腿的椅子,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雷诺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屡败屡战,在中国市场也已经被彻底边缘化,但雷诺还是表现出重返中国的巨大决心。
吉利雷诺此番合作看似突兀,其实是早有预兆。早在今年年初,吉利控股集团旗下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与雷诺汽车集团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一个落荒而逃的欧洲品牌,为什么选择抱吉利汽车这个大腿?
首先,吉利汽车已经多年蝉联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冠,拥有庞大的体量以及非常成熟的销售渠道、供应链体系。这是除了技术平台之外,雷诺更看重的各类资源支持。
另外,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汽车,已经拥有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之前收购濒临破产的沃尔沃、宝腾,入股戴姆勒等几次合作,让人们真正见识到了吉利的大手笔以及一直致力于走国际化道路的思维。如今,沃尔沃彻底被盘活,宝腾、路特斯等也运营得相当好,充分展现出吉利与海外品牌合作的实力。
毫无疑问,抱上吉利汽车这个大腿,对于雷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甚至是重返中国市场的最后机会。
以混动为跳板,更本土化
吉利雷诺此番联手,根据备忘录的消息显示,重点将会是吉利的混动技术,以中国和韩国为重点市场开展合作。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以及“咖啡法案”的限制下,雷诺对于混动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在上个月星越L的上市发布会上,吉利就宣布其GHS2.0 智混系统即将于今年9月份发布。43.32%的全球最高热效率、40%以上节油率等出色的数据表明,它将会是引领吉利汽车新能源化的重磅技术。
既然雷诺旗下的车型无论从定位、设计还是产品力都未能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借助吉利的技术和平台,进行更本土化的布局,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全新产品,如此省时省力的合作,何乐而不为。况且,从中长期规划来看,混动技术已经成为主流趋势之一。
比亚迪7月新能源车销量顺利突破5万辆大关,DM车型、EV车型销量分别为25061辆和24996辆。以去年同期的数据作为参照,DM车型只是EV车型的1/3。不难看出,DM-i超级混动的出现为比亚迪注入了强大的增长动力。
DM车型相比EV车型有着更好的便利性,没有续航里程焦虑,还能上新能源牌照,这也是大部分消费者选择它的理由。由于目前市场上能把插混做得较为优秀的车企较少,所以,吉利GHS2.0 智混系统还是有不少的潜力,这也是雷诺所看重的点。
借韩国市场,打出名堂
说了这么多利好雷诺的消息,秉承着资源互换的合作原则,那雷诺可以为吉利带来什么?吉利又为什么会看上了雷诺这个“不良资产”?
尽管雷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如意,但2020年雷诺集团全球销量近300万辆的成绩还是保持着一定的水准。而在欧洲本土市场,接近145万辆的销量几乎占据整体销量的近50%。尤其是欧洲的电动车市场,雷诺占据约1/5的市场份额和1/3的保有量,是欧洲排名第一的电动汽车品牌。
作为以欧洲标准打造的平台和产品,并结合中国市场特色和消费需求,领克不但在国内有着优秀的表现,销量屡创新高。目前也实现了返销欧洲的计划,1-7月出口至欧洲市场的总发运量为5046辆,已经得到欧洲消费者的初步认可。
从国际层面出发,作为一家立志成为全球化汽车大集团的吉利,目前已经在东欧、中东、东南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形成400个海外销售和服务网点的覆盖,但欧洲、日韩等发达国家才是其最重要的布局。
借助雷诺这个拥有深厚欧洲底蕴的品牌,有望助力吉利汽车更好地打开欧洲以及其他国家市场。而这次向雷诺反向输出技术和平台,更是吉利汽车参与到全球化竞争并走出世界的一条捷径,或在国际舞台上收获不错的口碑和知名度。
钟述
总的来说,此番合作打破了中国汽车品牌长久以来的被动地位,这种颠覆性的创新合作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和技术,逐渐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建立起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吉利控股集团而言,多次与海外车企合作并被认可,足以证明它的实力所在,也为其他车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样本。
至于雷诺品牌能否成功重返中国市场,这个答案还是交给消费者最为合适。
来源:搜狐汽车